一级国语特黄毛片,国产高清女人流白浆,亚洲最大AV资源网在线观看,欧美成年黄网站视频

手機看中經

自救還是重組 拿什么拯救長航鳳凰?

2013年06月25日 07:01   來源:中國經濟網   

    *ST鳳凰最近正處于輿論漩渦中。前不久,各大媒體對多家銀行通過法律途徑向*ST鳳凰討債的情況進行了報道,*ST鳳凰資金鏈瀕臨斷裂的問題暴露無遺。然而,就在如此大的利空消息下,ST鳳凰的行情卻在當時出現了連漲走勢。有分析師認為,是受到了重組預期的影響,投資者可能是在等待公司咸魚翻身。不過,*ST鳳凰資金鏈危機爆發以來,公司以及大股東并沒有對外透露重組意向。那么,“鳳凰涅槃”之路究竟在哪里,一系列的自救措施之下能否真的讓公司轉危為安?

    逆勢擴張負債率居高不下

    *ST鳳凰貸款危機的總爆發,在外界看來,除航運業整體不景氣的影響之外,還因為公司近幾年來背負虧損逆勢擴張。*ST鳳凰的長期借款從2006年底7.99億元,到2011年30億翻了近兩番。在其它公司在縮減船舶投資時,長航鳳凰保持一年近兩倍的擴張。2008至2010年,其每年從在建工程(主要為船舶)中轉入固定資產的金額分別為2.5億元、6.8億元和11.3億元。資產負債率方面也一直居高不下,從2009年到2012年,公司資產負債率分別達到82.13%、85.38%和97.37%。

    此外,高負債導致的高額財務費用像一把已刺入骨髓的利劍。年報顯示,2012年其財務費用為3.4億,2011年為3.04億。其中,2012年僅利息支出達2.52億,2011年2.59億,其余則為手續費、未確認的融資費用攤銷。

    節流自救:裁員、降薪+賣船

    于是,*ST鳳凰被迫節流。裁員是其首選的節流方式。一季報顯示,應付職工薪酬相比去年末大幅減少46.57%,公司內部人士透露,去年一年公司裁掉六千余人,現僅余三千多員工,管理層更帶頭降薪80.2%。

    而面對航運業低迷和各大銀行的“逼債”,扭虧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出售置產,公司出售了兩家參股公司股權,但合計交易價格僅6435萬元,對其龐大債務來說仍是杯水車薪。同時,公司還通過轉讓13艘船舶及其相關的負債的方式減少了33億元長期借款,然而,此舉被市場人士認為是救急不救窮。

    重組無期發債難行 解困之路在何方?

    在*ST鳳凰的狀況極端不佳的情況下,前段時間股價卻出現了連漲。有分析師認為,市場將*ST鳳凰業績巨虧、資產出售的消息,解讀為*ST鳳凰已經在清理旗下資產,讓上市公司成為“干凈”的殼資源,來等待重組的到來,由此引發了資金的追捧。

    在過去一年里*ST鳳凰就曾因“重組概念”而遭到炒作。但是,自從長航鳳凰大股東中國長江航運(集團)此前重組公司未果后便再沒重提重組一事。此外,還有有市場人士認為,長航鳳凰現在很難拯救,即使可以做一些資產重組的動作,但效果很有限。而集團可供注入資產也有限,即使是把中外運航運注入進來,其微薄利潤也彌補不了長航鳳凰的巨大窟窿。

    記者注意到,*ST鳳凰是發債企業,那么發債是否可行呢?對此,中債資信的分析師劉雅南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長航鳳凰不滿足企業短券/中期票據待償還余額不得超過企業凈資產的40%的規定,也不滿足發行企業債和公司債方面規定的發債主體需滿足近三年可供分配利潤足以支付公司債券一年的利息的規定,長航集團通過發債融資以支持長航鳳凰的可能性很低。”

    目前,*ST鳳凰能否重組仍是未知,發債亦不可行,通過變賣資產固然可以解決短期現金流問題,但無法根本改變。最要緊的是,因債務危機,銀行融資渠道變得困難重重,僅僅去年就被緊縮了5億元的信貸。業內人士認為,僅僅靠融資緊急輸血,難以改變整個航運企業虧損的局面,如果不轉型找到新的出路,未來仍壓力重重。

    相關新聞:

    長航鳳凰巨虧背后:受困行業低迷經營結構單一

    更多上市公司深度報道,請點擊進入公司聚焦專欄。

(責任編輯:魏京婷)

  • ·"錢荒"影響進一步蔓延 深圳銀行人士曝暫停放貸
  • ·黃金價格跌穿1300美元 首飾行業再次降價成定局
  • ·保監會發布保險業經營數據 保費收入同比增近10%
  • ·債務問題仍將長期困擾歐洲 需防債務危機"后遺癥"
  • ·貨幣市場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億短融券承壓
  • ·民間資本銀行夢現曙光 啟動民營銀行試點呼聲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額寶大餐 貨幣基金并非無風險
  • ·市民不知情被興業銀行貸款百萬 未辦業務成VIP
  • ·泰康理賠條件苛刻投訴無回音 客戶直斥就是騙子
  • ·格力空調安裝不當泡壞地板 7000元損失僅賠400
  • ·上海遠洋七號被指墻體太松 業主質疑墻是豆腐渣
  • ·免責條款多取證困難 信用卡“盜刷險”理賠難度大
  •     中國經濟網聲明:股市資訊來源于合作媒體及機構,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商務進行時
    上市全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