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国语特黄毛片,国产高清女人流白浆,亚洲最大AV资源网在线观看,欧美成年黄网站视频

手機看中經

銀行理財巨虧何以“前仆后繼”?

2013年06月25日 08:29   來源:長春晚報   

  投資5年,虧損近30%,同期的累計通脹率超過20%,這樣的“倒霉事”最近就發生在了購買光大銀行一款“同享二號”中華精選投資理財組合的投資者身上。

  近年來,理財走入尋常百姓家,但各種理財產品“越理越虧”,甚至連本金都虧損的案例也不斷浮出水面。銀行“同享”收益,卻不“同享”風險惹來諸多爭議。

  市場再曝理財產品“巨虧”事件

  根據光大銀行日前披露的“同享二號”中華精選投資理財組合的月度投資報告,該款成立于2007年10月31日的理財產品,最新的單位凈值為0.7029元,運作以來已經虧損29.71%。

  也就是說,一位客戶5年前如果花10萬元購買了該理財產品,現在不僅毫無收益,而且本金也只剩下7萬元左右。

  光大銀行這款產品近年來的投資報告顯示,該產品僅僅在開始運作的頭兩個月里獲得了正收益,從2008年1月31日起,該款產品就踏上了“虧損不歸路”。

  銀行理財巨虧何以“前仆后繼”?

  理財產品巨虧,光大銀行并非個案。整個宏觀經濟和市場環境成為眾多銀行理財產品巨虧的硬約束條件。

  “進入時點實在不好,2007年10月份A股泡沫破滅,上證指數從6000點狂瀉,走出國內股票歷史上最大的單邊下跌行情,一直到今天累計下跌了64%左右。”銀率網理財產品分析師殷燕敏指出,其實這一時期理財產品也存在“時運不濟”的因素。

  光大銀行近年來在理財市場上不斷推新,理財早市、理財夜市等新概念都走在同業前列,不過,這次的理財虧損事件還是讓光大銀行受到了不少質疑。

  這種受到外部因素影響明顯的還有外資銀行。例如,作為發行QDII理財產品的大戶花旗銀行來說,2011年就曾受到歐債危機影響,其一款產品0.4396元的產品凈值創下累計虧損56.04%的紀錄,近年來其施羅德環球基金系列日本股票和貝萊德世界金融基金(美元)虧損曾超過40%,而星展銀行去年底也被爆料一款QDII理財產品虧損了近20%。

  南洋商業銀行的一款“南商中國源動力基金”運作至今的5年多時間里也已經虧損了34.86%,過去3年的虧損幅度也超過10%,其成立的時間也在同一時期的2007年10月份。

  何時風險也能“共擔”?

  盡管不時有銀行理財產品虧損的案例出現,而且收益率也一降再降,銀行的管理費居高不下,但投資者的熱情依然不減。

  “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雖然不是很高,今年就是在4%-5%浮動,但至少在普通老百姓眼里是一種旱澇保收的投資渠道,總比把錢直接存在銀行里要好。”長期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上海市民韓女士表示。

  其實,與虧損本身相比,備受詬病的是銀行只愿“同享”收益,而把風險拋給投資者“獨享”。面對投資者出現的虧損,對應的是銀行不斷增長的理財服務手續費收入。

  光大銀行2012年年報顯示,其2012年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實現94.79億元,比前一年增加25.06億元,同比增長35.94%,其理財服務手續費收入15.47億元,比前一年增加5.54億元,同比增長55.79%。

  而此前亦有報道稱,光大銀行理財產品平均管理費率為3.29%,在整個行業中處于較高水平。

  對于風險“同享”已有機構有所表率,近日國內首只浮動費率基金露面,并承諾基金業績不“達標”,將免收管理費,或許機構這種旱澇保收的局面將被改變。

  除了受到爭議的銀行“旱澇保收”的手續費,一位業內人士也表示,其實,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自身也應樹立風險意識,理財產品是投資而非存款。博取收益的代價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

  專家提醒消費者,在投資時切莫盲目迷信銀行理財產品的高收益,銀行的理財產品并非都是保本保收益的,出現零收益、負收益產品的情況也比比皆是。


(責任編輯:韋偉)

  • ·"錢荒"影響進一步蔓延 深圳銀行人士曝暫停放貸
  • ·黃金價格跌穿1300美元 首飾行業再次降價成定局
  • ·保監會發布保險業經營數據 保費收入同比增近10%
  • ·債務問題仍將長期困擾歐洲 需防債務危機"后遺癥"
  • ·貨幣市場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億短融券承壓
  • ·民間資本銀行夢現曙光 啟動民營銀行試點呼聲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額寶大餐 貨幣基金并非無風險
  • ·市民不知情被興業銀行貸款百萬 未辦業務成VIP
  • ·泰康理賠條件苛刻投訴無回音 客戶直斥就是騙子
  • ·格力空調安裝不當泡壞地板 7000元損失僅賠400
  • ·上海遠洋七號被指墻體太松 業主質疑墻是豆腐渣
  • ·免責條款多取證困難 信用卡“盜刷險”理賠難度大
  •     中國經濟網聲明:股市資訊來源于合作媒體及機構,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商務進行時
    上市全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