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国语特黄毛片,国产高清女人流白浆,亚洲最大AV资源网在线观看,欧美成年黄网站视频

手機看中經

銀行攬儲戰火燒至“網絡” 線上理財或成趨勢

2013年01月09日 08:32   來源:金融投資報   

    電商時代,銀行“觸電”已屢見不鮮,然而,銀行網上開店賣存款還數頭一回,雖然既有噱頭也有賺頭,但“名利雙收”的同時也惹來不少爭議。

    1

    光大回應:并非“高息攬儲”

    日前,光大銀行通過淘寶平臺“出售”存款,且以“買1000送1000集分寶”進行促銷,相當于返還10元現金抵扣券。針對這種攬儲行為或觸碰監管紅線一說,光大銀行聲稱,該行與淘寶聚劃算合作推出新型理財產品的銷售模式實為跨行業合作模式的創新,并無蓄意變相提高存款利率,高息攬儲。返還集分寶實為聚劃算團購網站推出的優惠活動,所兌換的現金主要功能是淘寶促銷,并不是由光大銀行來返現。

     1月8日,記者通過“淘寶理財”登錄光大銀行網上營業廳,目前在售的僅有“定存寶”一項,即光大銀行發行的定期儲蓄。起購金額為50元,預期年化收益為2.86%—4.75%。消費者可自主選擇3個月至5年不等的理財期限。光大銀行網上營業廳的“旺旺”向記者介紹:“只要有支付寶賬戶即可在線購買,不需要辦理光大銀行實體卡片。消費者可使用他行卡通過支付寶在線支付,也可將資金轉入支付寶的理財專戶中購買。”

    顯然,光大銀行的這款產品賺足了“人氣”。記者注意到,截至1月8日18時20分,光大銀行“定存寶”產品在淘寶網店的交易量累計已高達52844筆。記者瀏覽交易記錄發現,其中大多數網友的購買金額在1000元以下,但也不乏1萬元以上的“大手筆”。

    2

    網友效仿:或涉嫌非法集資

    銀行開網店賣存款火了,也引發了網友效仿。記者在淘寶網搜索“定存寶”發現一家名為“洪麟理財”的店鋪,在線銷售三款“定存寶理財”產品,起購金額分別為10元、50元及100元。其產品描述中介紹道,該產品屬于1月期定存產品,需達到一定人數后才算購買成功。以購買一份100元的產品為例,到期本金加收益即為103元。

    與門庭若市的銀行網店相比,盡管私家店鋪的收益率給得更高,但生意卻“秋”得很,暫無成交記錄。為爭取到第一個客戶,店主向記者表示,“我可以按4%的收益給你算。我是在以本人的良心誠信作擔保,收回本金和利息后就會打入你的支付寶賬號,或你指定的賬號。我每隔一段時間告訴你的收益等情況。”該店主透露,收到的實則是用于個人資金周轉,比如借給餐飲短期用錢等需要用錢的人。

    對于網友開銀行賣存款的現象,銀行人士提醒,若沒有相關機構頒發的營業執照,可能涉嫌非法集資。“體驗全新的理財方式,應同時保證資金的安全性,建議選擇銀行、基金、保險等機構,而非個人。”

    3

    未來趨勢:線上理財或將推廣

    輻射廣泛的物理網點意味著銀行擁有一大批相對穩定的客戶群體。近年來日益發展的電子銀行業務,更是銀行柜臺業務的延伸和補充。如今,銀行選擇電商平臺作為第三方銷售渠道,基于怎樣的考慮?易觀國際分析師張萌在接受《金融投資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讓很多人改變了消費習慣,已經有大量消費者從線下向線上遷移,銀行此舉正是順應消費對象的變化。”

    事實上,銀行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銷售產品,這并不是頭一回。早在去年7月,交通銀行便與阿里巴巴共同宣布推出“交通銀行淘寶旗艦店”,用戶可在線瀏覽交行各類貴金屬產品,并通過支付寶下單購買。張萌分析指出,類似于這樣的線上理財是繼物理網點及官方網站之后,形成對銀行自營銷售渠道的又一“輔助優勢”,未來或將成為一種趨勢在其他銀行推廣開來。

    對于銀行網絡吸儲,有人持保留意見。某國有銀行的相關人士認為,目前監管方的缺失,消費者將可能承擔風險。“相比傳統業務來說,消費者手中缺乏存款的書面憑證,若電商平臺出現了差錯,客戶出現到期不能按預期收益贖回的情況,將會比較麻煩。”

    

(責任編輯:馬欣)

  • ·"錢荒"影響進一步蔓延 深圳銀行人士曝暫停放貸
  • ·黃金價格跌穿1300美元 首飾行業再次降價成定局
  • ·保監會發布保險業經營數據 保費收入同比增近10%
  • ·債務問題仍將長期困擾歐洲 需防債務危機"后遺癥"
  • ·貨幣市場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億短融券承壓
  • ·民間資本銀行夢現曙光 啟動民營銀行試點呼聲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額寶大餐 貨幣基金并非無風險
  • ·市民不知情被興業銀行貸款百萬 未辦業務成VIP
  • ·泰康理賠條件苛刻投訴無回音 客戶直斥就是騙子
  • ·格力空調安裝不當泡壞地板 7000元損失僅賠400
  • ·上海遠洋七號被指墻體太松 業主質疑墻是豆腐渣
  • ·免責條款多取證困難 信用卡“盜刷險”理賠難度大
  •     中國經濟網聲明:股市資訊來源于合作媒體及機構,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商務進行時
    上市全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