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国语特黄毛片,国产高清女人流白浆,亚洲最大AV资源网在线观看,欧美成年黄网站视频

手機看中經

時隔17個月央票意外重啟 業界:"劍指"過剩流動性

2013年05月09日 17:19   來源:中國經濟網   楊溢仁

    時隔17個月,央行于8日晚間發布公告稱,為保持基礎貨幣平穩增長和貨幣市場利率基本穩定,2013年5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將發行2013年第一期中央銀行票據。

    業界普遍認為,3月期央票的重啟雖出乎市場意料,但此舉并不代表貨幣政策主動收緊,而是央行面對流動性波動的一種對沖操作。

    央票時隔1年半重啟

    就當日的公開市場操作來看,第一期中央銀行票據以貼現方式發行,向全部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進行價格招標,期限3個月(91天),發行規模100億元,參考收益率為2.9089%。

    同時,央行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370億元28天期正回購操作,中標利率依然持穩于2.75%。

    鑒于本周公開市場資金到期量為1860億元,減去共計1020億元的流動性回籠,當周實現資金凈投放840億元。

    “個人認為,本次央票重啟雖在意料之外,但亦在情理之中。”東莞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陳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本周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量較前期明顯放大,單靠28天期正回購回籠有點困難。”

    華龍證券固定收益研究員牟治陽亦指出,“5月有兩期共2300億元央票到期,加上之前的正回購陸續到期和可能超過2000億元的外匯占款,5月貨幣市場流動性較為寬松。由于正回購操作量不宜太大,期限不宜過長,因此央行選擇適時重啟央票發行。”

    在牟治陽看來,“本次央票回歸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對沖到期量;二是最近貨幣市場利率低于央行的調控價位,7天回購利率長期低于3.4%;三是近期人民幣走勢較強,資金流入趨勢較為明顯,可采用央票來進行較長時間的資金鎖定,并不意味著政策轉向收緊。”

    央票時隔近一年半再度重啟,充分體現出管理層操作靈活的特點,也能看出央行對流動性管理的態度,即維持資金供需平衡,保持融資利率穩定。

    中債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8日收盤,銀行間回購利率仍保持在相對較低的位置。其中隔夜、7天和14天品種利率分別行至2.113%、2.991%、3.099%。

    旨在吸收過剩流動性

    “從發行規模來看,100億元不算太大,央行估計更多是想先看一下市場的反應。”陳龍認為,“前瞻地看,如果央票后續的投放規模逐步加大,那么個人預計,不排除會有降息的可能。”

    “也就是說,央票重啟后降息或降準的可能性都會大增。央行現在想做的,就是在降低融資成本的同時不至于大幅沖擊市場的流動性。”陳龍分析稱,“當前,外圍市場有不少國家都在降息,我們內部的基本面也需要一定的貨幣政策刺激,重啟央票必定會有相應的組合政策出臺,因為央票鎖定的是長期資金,如果只有央票沒有其他的動作,那么在現有實體經濟復蘇低迷的條件下,沖擊就太大了。”

    不過,多數接受記者采訪的券商研究員對現階段貨幣政策的放松持謹慎態度。

    “中國目前處于物價回升初期,經濟增長依然在較為健康的平臺上運行,所以基本面并不支撐中國跟隨其他經濟體同步降息。”一位商行交易員坦言,“近期歐洲、印度、澳洲紛紛降息,對‘熱錢’的流入推波助瀾,結合最近外管局出臺的結售匯綜合頭寸限制的文件,可以發現目前央行的操作不是主動收緊貨幣政策,重點是對流動性過剩的吸收。如果未來外匯占款增量明顯回落,在國內經濟運行平穩的條件下,央票很可能再次停止或只有少量發行。”

    國泰君安債券研究團隊亦表示,目前國內外宏觀及政策環境均不支持我國央行貨幣政策收緊,3月期央票的發行,更多旨在對沖外匯流入壓力。

    總體來看,本次央票重啟,可能與之前重啟正回購、或出臺超短期逆回購的思路一致,即保持資金供需平衡。

    短期對市場影響有限

    就短期而言,業界普遍判斷,央票發行對銀行間資金面和債市影響總體較為有限。

    首先,從資金面考量,3個月央票雖然比28天正回購期限要長,但對流動性管理來說還是合適的。實際上,目前進行的28天期正回購對資金凍結的時間偏短,所以3個月期限更加合適。

    另一方面,根據歷史數據,5月份財政存款一般會大量增加,6月末資金面將收緊,如果屆時外匯占款明顯縮量,那么3月期央票預計難有大量發行,或許只會實現到期量的完全對沖。

    再看到債券市場方面,雖然債市似乎更容易受到資金緊張預期的影響(表現為中短端收益率上行的動力更強),不過,結合上述央行不會持續大量發行3月期央票的判斷,券商預計中短端利率上行幅度仍有限;而長端利率更多將受到基本面影響,從目前公布的一系列數據來看,其收益率大幅度攀升的概率同樣不大。

    

(責任編輯:朱丹)

    中國經濟網聲明:股市資訊來源于合作媒體及機構,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商務進行時
上市全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