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国语特黄毛片,国产高清女人流白浆,亚洲最大AV资源网在线观看,欧美成年黄网站视频

手機看中經

連平:銀行利差有100基點下降空間 盈利面臨考驗

2013年01月14日 07:07   來源:中國證券報   

  利率市場化初期,在存款利率迅速上升和貸款利率逐步下降的影響下,預計銀行存貸款利差會迅速收窄,銀行盈利面臨嚴峻考驗。相比之下,那些零售貸款占比不高的中小銀行面臨的利差收窄壓力會更大。

  2013年,利率市場化成為銀行盈利的重要挑戰。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入至關重要的攻堅環節——逐步放開貸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以實現完全利率市場化。鑒于目前銀行的業務模式是以低風險對公業務為主,粗略估算存貸款利差有100個基點下降空間,銀行盈利面臨嚴峻考驗。

  連平表示,許多國家的銀行業在利率市場化后都經歷了利差收窄的考驗。綜合考慮我國長期存在利率管制、存款利率低于均衡水平、存款增速放緩條件下存款市場競爭激烈等因素,預計利率市場化后五年內,我國存款利率將快速上升。

  “考慮到中小型銀行面臨的存款壓力相對較大,利率市場化后這類銀行面臨更大的存款利率上升壓力。中長期來看(5至10年),隨著存款利率逐漸上升到均衡利率水平和銀行日益重視非價格競爭、不斷加大對非利息收入的拓展力度,存款利率將逐漸趨于穩定,并隨經濟周期的變化而變化。”他說。

  連平表示,國際經驗表明,利率市場化后,大部分國家的存款利率都向貨幣市場利率靠攏。我國貨幣市場利率已經實現市場化。在大部分時間里我國貨幣市場利率都高于存款利率。可以預見,隨著存款利率上限逐步放開,存款利率與貨幣市場利率差額將趨于收窄。

  他預計,在利率市場化初期(2至3年),由于放貸競爭加劇,在銀行無法迅速調整貸款結構、將貸款投向更具議價能力的領域之前,貸款利率會有下行壓力。從不同類型銀行來看,由于大型銀行擁有較多大型對公客戶貸款,因而面臨更大的貸款利率下降壓力;而零售貸款占比較高的中小銀行壓力相對小一些。但隨著銀行調整信貸結構、提升高收益資產比重,加之存款利率上升帶來負債成本增加,貸款利率將企穩并趨于上升。長期來看,貸款利率將在均衡水平企穩并隨經濟周期變化。

  “利率市場化初期,在存款利率迅速上升和貸款利率逐步下降的影響下,預計銀行存貸款利差會迅速收窄。”連平認為銀行盈利面臨嚴峻考驗。相比之下,那些零售貸款占比不高的中小銀行面臨的利差收窄壓力會更大。

  精彩對話

  中國證券報:在推進利率市場化過程中,應如何協調推進利率市場化與匯率市場化、資本項目開放?

  連平:目前,我國存款利率上浮已經啟動,貸款利率下浮也進一步擴大,未來需要進一步放開存貸款利率的上下浮動區間,最終實現徹底的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則是如何進一步釘住一籃子貨幣和擴大浮動區間,減少干預,實現真正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資本項目管制正逐步趨于放松。未來三者應協同推進。

  一是匯率波動幅度擴大和存款利率上限放開應同步、交叉推進。這主要是因為與貸款利率相比,資本跨境流動對存款利率的變化更為敏感。而且,隨著存款利率上限逐步擴大并完全放開,銀行之間為吸收存款會競相提高存款利率,存款利率上升則會加快資本流入。若此時匯率波動幅度沒有適時擴大,勢必導致境外資金流入過多,對國內貨幣政策操作形成制約。因此,在按照逐步漸進的原則協同推進兩者市場化改革時,下一步的重點工作是對前期人民幣匯率波幅擴大和存款利率上浮擴大后的效果進行跟蹤評估,待匯率和存款利率在新區間運行一段時間后,再考慮進一步同時擴大匯率波幅和存款利率上浮區間。

  二是在同步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時要保留一定程度的資本項目管制。跨境資本流動規模越大、越頻繁,利率和匯率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越明顯。

  隨著存款利率上限逐步擴大并完全放開,銀行之間為吸收存款會競相提高存款利率,存款利率上升則會加快資本流入。若此時匯率波動幅度沒有適時擴大,勢必導致境外資金流入過多,對國內貨幣政策操作形成制約。

  盡管原則上兩者同時推進,但考慮到各自的條件、時機不盡相同,很難做到同步。為避免相互掣肘,確保改革的平穩推進,建議在對資本項目保持一定管制的情況下,推進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改革。特別是考慮到短期資本對利率、匯率變化極為敏感,不但在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時建議對短期資本流動進行嚴格管制,即便是在資本項目開放迅速推進之后,對諸如此類的資本流動還應保持一定程度管制。但這不意味著資本項目開放一定要等到利率和匯率市場化完成之后再推進。在遵循“先流入,后流出;先長期,后短期;先機構,后個人”的總體原則下,可以選擇對利率和匯率沖擊不大的項目與利率和匯率市場化同時推進。比如,考慮到直接投資較為穩定,可以逐步放開國內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管制,進一步鼓勵企業“走出去”,并逐步推進個人對外直接投資的放開,鼓勵個人海外投資。


(責任編輯:華青劍)

    中國經濟網聲明:股市資訊來源于合作媒體及機構,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商務進行時
上市全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