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国语特黄毛片,国产高清女人流白浆,亚洲最大AV资源网在线观看,欧美成年黄网站视频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金價10天漲31元/克 “大媽”買了2斤

2014年02月24日 08:15    來源: 沈陽晚報    

  10天前的2月14日,正好是元宵節,沈陽某連鎖品牌金店銷售的千足金飾品價格為279元/克;10天之后,同樣的黃金飾品價格已經上調到了310元/克。每克黃金上漲31元,直接重回“300元時代”,這是最近半年來實物黃金價格的首次上調。

  國際金價上漲超10%

  國際金價去年差不多持續跌了一年的時間,今年年初就開始突然發力,最高點位出現在2月17日。截至2月21日(上周五),國際現貨黃金價格不僅持續在1300美元/盎司以上高位運行,而且最高試探到1331.8美元/盎司。今年迄今為止,金價上漲幅度遠遠超過10%。

  上周國際現貨黃金開盤于1318.3美元/盎司,周內金價走勢主基調仍為高位調整,雖然上周二、上周三日K線均出現小陰線,但上周四和上周五金價再度強勢收復跌幅。上周國際現貨黃金最高價超越1330美元/盎司大關,最低回踩也沒有跌下1300美元/盎司整數關口。中國黃金的基礎金價也在上周一達到峰值,為261元/克,比前一天上漲接近7元/克。昨天的實時基礎金價為259.5元/克。

  沈陽大媽一次買兩斤

  國際金價在2月17日突破1330美元/盎司后,創下自2013年10月以來的最高點。受到國際金價影響,沈陽各大金店隨即調高零售價格,千足金飾品每克上漲12元-15元。據位于中街的一家品牌金店銷售人員介紹,從去年9月份以來,金店已經連續下調了6次金飾品價格,每次下調幅度都在六七元。元宵節過后的金飾品價格上漲,是最近半年來實物黃金價格的首次上調。

  昨天,在沈陽一家連鎖金店賣場內,蜂擁購金的人群再次把柜臺擠得水泄不通。據銷售人員介紹,市民的消費心理依然是買漲不買跌,從元宵節算起來的這10天,千足金飾品的價格每克上漲31元,漲幅高達11%。價格越高,買的人越多,昨天就有一位沈陽市民購買了一根重一公斤的金條,花費將近30萬元。

  典當行已經漲價10次

  國際金價從今年年初開始就一直處于上升通道,終端零售賣場卻一直沒敢貿然漲價,直到元宵節過后,各種促銷活動結束,品牌金店才開始陸續提價。不過,緊跟國際金價操作的典當行,則在10天內上調了10次價格。北市場內一家典當行的老板說:“我們就是一天一個價,連周六和周日也跟著國際金價走,春節前來典當黃金的客戶,如今可是賠了不老少。”

  據了解,目前黃金典當變現的價格在250元/克左右,典當融資的價格為230元/克,絕當黃金的千足金飾品價格已經上調到280元/克左右,足金飾品價格能比千足金每克便宜3元錢。這10天以來,典當行每次上調黃金價格都是一兩元錢,整體上漲能超過20元/克,甚至有些典當行的絕當金已經斷貨了。

  金價繼續上漲恐乏力

  進入2014年以來,國際現貨黃金價格的漲幅已經超過10%。這在業內人士看來,已經是一個不小的漲幅,國際金價在缺乏其他利好消息的帶動下,單邊上漲的條件并不充分,阻力位或許就在1330美元/盎司,一旦長時間跌下這個峰值,之后再出現上漲將會十分困難。

  嘉銀金融黃金分析師吳亞東認為,最近這10天以來的黃金價格持續上行,除了與季節性需求有關之外,還在于上周公布的美國經濟數據不佳,而這些數據又都是因為受到美國暴風雪天氣的影響,再加上新興市場股市和貨幣走弱,一些避險資金又重新回到了黃金市場上。但是,直接影響黃金價格走勢的貨幣量化寬松政策—QE進一步縮減的壓力仍在,這樣的情況并不支持國際金價成功反轉。

  適當購入 長期持有

  最近這10天以來,沈陽市場上銷售的千足金飾品價格一口氣上漲了31元/克;春節期間沒有購金的市民,扼腕嘆息;買了黃金的市民,則喜笑顏開,甚至算起了贖回的小九九。

  李女士在元宵節前分別給媽媽和婆婆每人購買了一條金項鏈,重量都在10克以上。她這樣算賬:每克黃金上漲31元,刨除贖回時的手續費和折舊費大概16元,每克還能賺到15元,就算當初每克還花了5元錢的工費,那每克的純利還有10元。但是,專家告訴她應該這樣算賬:當初花費279元/克的價格購買了黃金飾品,如今賣出,每克凈賺10元錢,收益率大概在3.6%,與國際金價上漲10%相比,市民買到個人手中的黃金升值已經削減了一大半兒。

  在黃金價格去年深幅下跌后,今年持續出現反彈,購金的吸引力再次出現,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市民完全可以在此時適當購入黃金,畢竟現在的價格并不算高,但是,一定要有正確的心態來持有黃金,黃金投資不同于炒股票,玩兒的是今天買明天賣,投資的贏利法則之一就是長線持有,不要跟隨著市場的短期波動,而頻繁買賣,短期操作即便能賺到錢,也很可能是丟了西瓜撿芝麻。


(責任編輯: 蔡情 )

    中國經濟網聲明:股市資訊來源于合作媒體及機構,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上市全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