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国语特黄毛片,国产高清女人流白浆,亚洲最大AV资源网在线观看,欧美成年黄网站视频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消費成穩增長主力 新興消費點待引爆

2013年07月17日 11:09   來源:南方日報   

  

  制圖:陳健珊

 

  在經濟增速減緩之際,消費在穩增長中的作用更為凸顯。國家統計局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0764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2.7%。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是45.2%,拉動GDP上漲3.4個百分點。

  上半年消費呈現出爬坡式增長。專家認為,在終端需求乏力、經濟緩慢筑底過程中,如果不繼續減稅讓利于民,中國消費的爆發式增長很難維系,只有在體制、政策、渠道等多方面發力,中國的消費增長才可持續。業內人士預計,在傳統消費增長缺乏動力下,信息消費、消費金融等“新生軍”將助力擴大內需。

  上半年消費對GDP貢獻率達45% 

  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0764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2.7%。從單月走勢看,增速從年初的12.3%一路“小跑”至13.3%。其中,餐飲、家電、黃金走勢引人關注。

  一是6月份限額以上企業(單位)餐飲收入依舊未轉正,同比下降0.7%,但較4月份同比下降2.8%、5月份同比下降1.8%,已有收窄趨勢。中國烹飪協會常務副會長馮恩援表示,近2億的老年人和不習慣做飯的80后、90后消費主體市場潛力巨大。未來餐飲業有望進一步回暖,實現增速止跌回升,全行業回歸兩位數的增長態勢。

  二是家電類產品銷售增長較快。上半年,在商品零售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商品零售額51508億元,增長11.7%。其中,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5.3%,比上年同期加快12.0個百分點。

  三是由黃金價格下跌刮起的一股購金潮。4月份,金銀珠寶銷售額達303億元,同比增長72.2%,成為最大亮點。6月份,金銀珠寶類消費又以同比增長30.2%,成為該月增速排名第一的消費類別。

  在經濟增速減緩之際,官方媒體多次強調,不會有類似四萬億投資的刺激政策出臺。在這種情形下,消費在穩增長中的作用更為凸顯。上半年,中國經濟的增長仍然是靠內需拉動,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是45.2%,拉動GDP上漲3.4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過去10年以來,2012年消費對GDP增速的貢獻第一次超過投資,這意味著消費是本輪經濟復蘇的主導,和2009年的投資主導有顯著差異。“中國經濟未來20年將實現從投資主導型經濟向消費驅動和服務驅動經濟轉型”。麥肯錫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

  發展和享受型消費待引爆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居民的消費結構正在由吃、穿生存型消費向住、行、教育、旅游等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過渡,信息消費也有巨大的空間。

  工信部數據顯示,今年1-5月份信息消費持續擴大,達到1.38萬億,同比增長19.8%。另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調查顯示,目前28.4%用戶慣用網絡獲取社會消費品信息,手機購物應用進一步挖掘了消費者閑暇時購物的欲望和潛力,使用手機登錄網站瀏覽的用戶達53%。電子商務交易額大幅增加。

  此外,業內認為消費金融將是另一個有助于擴大內需的“新生力量”。中國銀聯總裁許羅德表示,發展消費金融不僅能夠刺激消費需求,還有助于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推動經濟增長向消費主導型轉變。

  消費“新生軍”還可從服務消費上進行挖掘。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認為:“要打破行業壟斷,增加服務供給,促進服務行業競爭,降低服務價格。比如電影消費,由于供給增加,二三線以下城市消費增長迅猛。”

  促消費需多管齊下 

  當前,穩增長壓力依然嚴峻,如何穩定和提升消費增長是擴內需的重中之重。

  影響消費增長最主要的根源在于收入。統計局顯示,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49元,同比名義增長9.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2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4817元,同比名義增長11.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2%,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1個百分點。

  專家指出,要確保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特別是與GDP同步增長,這是穩定消費的關鍵。增加消費者的收入,這既包括當期的收入,也包括由社保等提供的退休、失業時的收入,只有有效解決消費者的后顧之憂,消費者才可能自發地擴大消費規模。

  同時,要想擺脫消費低增長陷阱,還應更多地依靠流通環節改善,而商貿流通領域的發展有可能成為帶動下半年消費增長的動力。

  業內人士表示,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的商貿流通發展空間較大,以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來看,我國零售、住宿占GDP的比重分別為11.7%和4.8%,而日本、韓國的占比要高出我們兩倍以上。如何通過政策和市場方式進一步拓展商貿流通機制,對于整個消費行業發展十分重要。


(責任編輯:楊東)

    中國經濟網聲明:股市資訊來源于合作媒體及機構,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商務進行時
上市全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