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国语特黄毛片,国产高清女人流白浆,亚洲最大AV资源网在线观看,欧美成年黄网站视频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資管新規劍指剛性兌付 “保本保收益”時代終結

2018年05月15日 08:14    來源: 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日前落地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明確打破剛兌,規定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嚴格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投資要求,禁止資金池,防范影子銀行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等。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銀行、信托等機構正有條不紊的落實后續工作,部分銀行已提前準備對接大額存單或結構性存款產品,信托公司亦開始向標準化市場轉向。業內人士認為,剛性兌付導致銀行理財無法充分反映產品風險和收益,資管業務異化為資產負債業務。在統一同類資產管理產品的監管標準后,通道類業務的空間將縮小,大銀行對于固定收益類業務的委外規模亦將有下降趨勢。未來,通過改變產品結構和運作模式,實現風險和收益真正相匹配成為行業轉型的關鍵。

  銀行理財轉型

  近日中國證券報記者走訪多家銀行網點發現,受資管新規影響,部分銀行已開始調整理財產品的銷售策略。

  “新規不允許‘保本保收益’,未來理財產品回報會在當前收益率區間內上下浮動,這些在理財產品銷售時都會和投資者講清楚。”一城商行客戶經理對記者表示。

  某大行一銷售經理告訴記者,目前部分理財產品已刪去“保本”二字,但目前產品“保本”實質并未發生改變。除上述原本就帶有“保本”字樣的產品外,還有一部分是原本并不帶有“保本”字樣、實際卻存在“隱性剛兌”潛規則的理財產品,屬于銀行與客戶之間私下協商的“無風險高收益”品種。

  她進一步表示,這類具有保本特性的產品銷售量并不小,主要原因是收益一般高于市面上大部分理財產品,年息通常在5%以上。不過現在在介紹這類產品時,話術亦改為“以前從未出現過風險,但以后不敢保證”、“投資需謹慎,理財有風險”等。在談到銀行是否有過培訓時,她表示,“針對前一類保本產品,購買人群主要為老年人,購買的并不多,所以并未聽說過有專門培訓,與客戶溝通時稍注意即可,但針對后一類的保本產品培訓可能還在準備階段,后續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記者了解到,除改變產品介紹方式外,已有銀行開始準備后續產品的接入。某四大行分行工作人員表示,過渡期結束后會把保本理財產品承接進該行的其他產品。金額較大的部分對接入高于央行基準利率40%左右的大額存單中,金額稍小的續接進基準利率上浮30%左右的理財產品中,金額最少的直接過渡到存款。

  某大型股份制銀行負責人告訴記者,若客戶需求涉及到保本,一般會推薦結構性存款,“年息往往在4%以上,金額僅需5萬元起”。據了解,這類產品實際亦是保本,除存款外的另一部分資金掛鉤黃金或者指數等衍生品。上述商業銀行負責人進一步表示,在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出臺后,銀行就對銷售人員進行過統一培訓。不僅如此,銀行還會進行投資者教育,傳達資管新規的規定。

  “隱性剛兌”放大杠桿

  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表示,一方面,我國銀行理財往往按照預期收益率發行產品,在發生產品兌付風險時,銀行通常采取墊款或者兜底的方式保證理財本金和收益全部兌換。剛兌導致銀行理財無法充分反映產品風險和收益,資管業務異化為資產負債業務,實際上成為權益持有方,演化為表外銀行。另一方面,由于產品的風險沒有有效過渡給投資者,當市場波動、信用風險爆發時將引發恐慌性擠兌,打擊市場信心,整個金融體系系統性風險上升。

  央行最近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銀行表外理財產品資金余額22.2萬億元,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資金信托余額為21.9萬億元,公募基金11.6萬億元,私募基金11.1萬億元,證券公司資管計劃16.8萬億元,基金及其子公司資管計劃13.9萬億元,保險資管計劃2.5萬億元。

  5月4日,銀保監會針對招商銀行(港股03968)、興業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三家銀行一連開出10張罰單,罰款金額高達1.8億元,違規情況包括“為非保本理財產品出具保本承諾函”、“為銷售同業非保本理財產品時違規承諾保本”、“修改總行理財合同標準文本,導致理財資金實際投向與合同約定不符”等,“保本保收益”成為重災區。

  聯訊證券分析師李奇霖認為,過去十幾年,銀行理財與監管經歷多次“貓捉老鼠”,但投資模式始終圍繞“資金池+剛兌+預期收益”。商業銀行一邊吸收理財資金,一邊將這部分資金配置“非標”資產,按資金池模式運作,為客戶提供高利率。由于投資過多非標資產,流動性被資金池吸收,在2012年末和2013年初,銀行理財收益率不斷上行,借新還舊,形成“流動性差—發新還舊—高收益率吸收資金—尋找更高收益率的非標資產—流動性更差”的惡性循環。

  華寶證券分析師楊宇表示,“資金池”模式、資產端投向非標(本質是貸款),疊加資金端延續“剛兌”,三因素使理財業務實質為表內存貸款業務,但不受表內各項指標監控,是典型的“影子銀行”,為銀行體系積累了巨大的隱性風險。

  中國民生銀行(港股01988)首席研究員溫彬對記者表示,“表外理財并未真正體現‘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的本源,更多是銀行原有的信貸項目,受資本金的約束、額度的控制、行業的限制等原因,通過表外轉移。盡管名義上為表外,但實際卻利用通道,例如券商資管計劃、信托計劃、基金專戶等,最后由銀行承擔兜底責任。”

  委外業務空間收窄

  “資管新規提倡凈值型產品,短期內對銀行委外資金投資券商資管產品有較大影響。凈值型產品需要有個市場逐步接受的過程,目前接受凈值型產品的銀行委外資金很少。長期來說對通道類業務有影響。在統一同類資產管理產品監管標準,強化產品管理人管理職責后,通道類業務的空間將縮小。”廣州證券風險管理部副總經理任允文對記者表示。

  任允文認為,大銀行對于固定收益類業務的委外規模將有一個下降趨勢,同時,權益類業務的委外業務可能有上升趨勢,因為固定收益類投資是銀行的強項,但權益類投資銀行暫時無法開展。小銀行由于其資產管理能力相對較弱,估計對券商的委外需求有所上升。

  潘向東認為,資管新規打破剛兌之后,投資管理能力成為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對于中小機構尤其是中小銀行來說,過去依靠利差和同業存單快速擴張規模的模式一去不復返。首先,需調整理財產品業務模式,更多提示產品投向、類別及風險等,同時摒棄理財產品以名股實債的形式參與政府產業基金、PPP項目、其他項目公司的股權投資等。其次,積累高凈值客戶,通過分析客戶風險偏好,滿足客戶差異化需求。第三,提高自身投資管理能力,建立相關管理人信息,幫助客戶篩選優質的資產管理公司,做好資產平衡。第四,在產品端發力,通過FOF等模式降低產品的凈值波動,實現對傳統銀行理財的替代,采用專業投資管理能力或委托給外部優質的資管機構。

 

(責任編輯:康博)


    中國經濟網聲明:股市資訊來源于合作媒體及機構,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資管新規劍指剛性兌付 “保本保收益”時代終結

2018-05-15 08:14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