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国语特黄毛片,国产高清女人流白浆,亚洲最大AV资源网在线观看,欧美成年黄网站视频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發改委出手保障煤炭供應 業內:煤價看漲預期回落

2017年07月03日 07:45    來源: 每日經濟新聞    

  發改委出手保供應 煤價看漲預期回落

  每經記者 周程程 每經編輯 畢陸名

  6月以來,煤炭價格進入上行通道。據CCTD中國煤炭市場網監測數據顯示,6月28日,最新一期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報收577元/噸,環比上漲3元/噸,這是其連續第三期上行,累計上行15元/噸,已經突破了煤價“綠色區域”上限。

  此外,據機構研報顯示,有部分地區動力煤價格已漲破600元/噸的“紅色警戒線”。

  在此情況下,6月30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做好2017年迎峰度夏期間煤電油氣運保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落實“放管服”要求,加快推進煤炭優質產能釋放;強化煤炭產運需銜接,保障重點時段重點地區電煤穩定供應等。

  易煤資訊研究院總監張飛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上游生產能力受限和貿易商囤貨惜售等因素造成的市場貨源緊張局面助推了煤價持續走高。但在政府調控預期和諸多保供應舉措影響下,市場價格明顯“底氣不足”。

  ●加快煤炭優質產能釋放

  進入6月份,隨著迎峰度夏電廠煤炭需求增多,但內蒙古限票政策、山西環保以及大秦線部分施工等原因,煤炭供應有所收縮,煤炭價格止跌回升,開始進入上行通道。

  煤炭價格的過快上漲,受到國家發改委的重視。據經濟參考報報道,6月25日,國家發改委召開會議,表示煤炭行業要營造安全生產、價格平穩的態勢,堅決抑制煤炭價格過快上漲。原則上動力煤成交價格不超過570元/噸的綠色空間上限,如超過上限,企業再有漲價行為,必須提前3~5天同國家發改委溝通,否則,國家發改委將約談相關責任企業。此外,6月30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通知》,作出“落實放管服要求,加快推進煤炭優質產能釋放”,“加快辦理建設項目核準手續,對于已核準的項目積極協調加快辦理采礦許可等手續”等要求。

  對此,申萬宏源研報分析認為,這明確了釋放供給的政策導向,對新建先進產能給予更寬松的政策條件釋放產能,加快審批速度等要求將會加速先進產能煤炭產量的有效釋放,因新進產能均為大型高產高效礦井,投產后,預計很快將會扭轉當前供給偏緊的市場格局,有利于煤炭價格回調至合理區間。

  《通知》要求,大型煤炭企業要發揮表率作用,積極挖潛增加產量;重點產煤地區要帶頭落實增產保供責任。

  申萬宏源研報指出,此舉意在指導山西、陜西以及內蒙古地區主要產煤區,大型煤炭企業等保障煤炭生產,尤其是在煤炭需求旺季,組織煤礦增產保障供應,避免出現“一刀切”不區分煤炭需求淡旺季,產量逐月平均生產的情況,要求煤炭企業適應需求增加煤炭生產保障供給。

  此外,關于去產能方面,《通知》要求,煤炭調入比例較大的地區,要圍繞供需走勢,把握本地區去產能的節奏和力度,去產能以“僵尸企業”為主,盡量減少生產煤礦的退出,杜絕片面追求多關快關煤礦而影響供應;要積極整合資源,完善儲煤設施,提高社會存煤和電廠存煤能力。

  ●保供應政策利于穩定煤價

  CCTD中國煤炭市場網分析認為,隨著價格向上波動,再次逼近煤價“綠色區間”上限,引發政策調控的預期增強。“保供應、穩價格”的政策取向對市場心態和交易價格都起到了穩定作用。

  卓創資訊分析師張敏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近期煤炭價格上漲只是暫時性的好轉,考慮到國家保供應、保產量,釋放先進產能,增加有效供給,使得煤炭供應處于偏寬松環境的大方針下,將抑制煤價過快增長。上述公布的最新一期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報收577元/噸已顯示出漲幅收窄。

  易煤檢測數據顯示,目前5000K0.8S北方主流價格在545~550元/噸,環比上周持平;5500K0.8S北方主流價格在 610~615元/噸,環比上周下跌10元/噸。

  看漲的預期也出現回落。據張飛龍分析,北方港口,近日市場價格上漲趨勢明顯趨緩,雖然仍有貿易商對后市持樂觀態度,但分歧明顯加大,部分此前囤貨的貿易商已經開始適量出貨。

  易煤監測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秦皇島庫存為527萬噸,環渤海四港合計庫存為1195萬噸,環比上周五減少13萬噸。

  張飛龍指出,在政府調控預期和諸多保供應舉措影響下,市場價格明顯“底氣不足”,加上7月份“三西”開工情況逐步轉好的預期影響下,并不看好市場長期走勢。

  但張飛龍同時分析指出,臨近7月,即將到來的旺季行情對市場氛圍的提振和下游需求的增加將利好市場。產地環保檢查和對進口煤方面的限制,對于市場的提振作用也不可忽視。預計市場下行趨勢的形成還需要市場層面、政策層面或氛圍層面形成共振,市場整體下行的時間節點上還將延后。


(責任編輯: 蔡情 )

    中國經濟網聲明:股市資訊來源于合作媒體及機構,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上市全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