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国语特黄毛片,国产高清女人流白浆,亚洲最大AV资源网在线观看,欧美成年黄网站视频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美聯儲加息25基點 仍預計今年加息3次

2017年06月15日 07:44    來源: 新浪財經    

  北京時間15日凌晨2點美聯儲宣布,將基準利率區間調升25個基點,從0.75%-1.0%上調至1.0%-1.25%。美聯儲維持了近來每隔三個月加息1次的節奏,這是美國央行當前加息周期的第4次加息,今年內的第2次加息。

  美聯儲指出今年內將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具體而言,縮表起步階段的上限為每月縮減100億美元,其中國債為60億美元、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為40億美元。此后將逐漸增加,縮表的最終月上限是國債300億美元、MBS 200億美元,總計500億美元/月。

  與此同時,美聯儲的最新經濟及利率預期顯示,美聯儲估計今年內還有1次加息,即維持今年內總計加息3次的預期不變。此外,美聯儲預計2019年底之前還將加息6次,目標值2.9%略低于今年3月時的預期3%。

  美聯儲政策聲明公布后,美元指數聞訊跳水約0.1個百分點后迅速拉升,美股反應平靜維持小跌狀態。美聯儲今日的加息決定完全符合市場預期,稍早芝商所的聯邦基金利率期貨價格顯示,今日加息的概率超過93%,主流經濟學家也一致預計美聯儲將加息1碼(即0.25個百分點)。

  從新浪美股收集的歷史數據看,美聯儲幾乎每個加息周期都對全球市場產生重大影響,對新興市場的沖擊尤其明顯。一個顯見的因素是,美國加息將促進全球范圍內的美元資金從海外回流本土。美聯儲加息對全球各類資產價格影響的一般性規律詳見下圖:

   

  美聯儲在最新政策聲明中對經濟作出了如下評估:5月會議以來的資訊表明,勞動力市場持續走強,今年以來的經濟活動繼續以溫和速度增長;今年以來的就業增長溫和,但平均而言增長是穩固的,失業率保持下降勢頭;近幾個月來的家庭開支保持增長,企業固定投資繼續增加;近來通脹的同比增長率下降,不計食品和能源價格的等通脹指標略低于2%;整體來看,基于市場的薪酬通脹指標依然較低,基于調查的較長期通脹預期幾乎沒有變化。

  北京時間凌晨2點30分,美聯儲主席耶倫將召開新聞發布會,闡述美聯儲對美國經濟的看法和今日作出加息決策的依據是什么。

  今日稍早美國政府發布溫和的5月通脹和疲軟的零售數據后,市場人士普遍認為,美聯儲今日加息的大勢是難以逆轉的,但對今年9月加息的猶疑程度無疑將明顯增長。美國北方信托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Carl Tannenbaum稱:“美聯儲今日加息早已被視為證據充分而且征兆十足。”

  Standish Mellon資產管理的首席經濟學家Vince Reinhart表示,此前美聯儲官員已一次又一次地發出同樣的信息,第一季度開支的疲軟是暫時的,美國經濟已處于充分就業狀態,而通脹已朝向2%的目標邁進,“這樣的重申就好像和市場簽署了一份必須加息的合同似的”。

  但是,今天美國政府所發布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出現三個月來的第二次環比下滑,5月CPI的同比增長率降至1.9%,而四個月前的同比增幅是創下了五年新高的2.7%。不僅如此,5月零售額也創下16個月來的最疲軟紀錄。周三疲軟的經濟數據發布后,美國國債的收益率重跌。

  FAO Economics首席經濟學家Robert Brusca是早已對美聯儲的加息預期提出質疑的市場人士之一,以他為代表的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今天的數據可能足以讓美聯儲暫事觀望,雖然周三加息依然是箭在弦上的幾乎確定之事,但今年剩余時間內的潛在加息已是懷疑之聲四起。

  根據芝商所的聯儲觀察價格工具,目前市場對9月加息概率的判斷是不到14%,對12月加息概率的預期是不到1/3。

  富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John Silvia在接受新浪美股采訪時表示:“除非他們能得到所需的通脹上漲數字,否則我無法相信美聯儲將在9月份行動,我認為他們只能按兵不動。”

  即便在今天發布5月CPI報告之前,市場和美聯儲在未來通脹的發展軌跡問題上就產生了強烈的不一致。

  北方信托的首席經濟學家Tannenbaum指出,美聯儲主席耶倫可能會在稍后的發布會上依然堅持如下觀點:未來的加息將取決于數據,“對于美聯儲在今年余下時間內所關切的問題,迄今沒有什么談得上是板上釘釘。”

  讓加息前景變得更復雜的是,身為美國央行的美聯儲正越來越接近于推出縮減高達4.5萬億美元資產負債表的所謂“縮表”計劃。Tannenbaum向新浪美股表示,美聯儲可能會在今年9月邁出縮表的第一步。

  他認為,美聯儲在經濟前景已略微弱化的情況依然收緊政策是因為聯儲希望讓“金融狀況常態化”,“多數的金融狀況指標都指向了非常寬松,美聯儲的意圖是將其變得更正常一點”。(立悟/編譯)


(責任編輯: 蔡情 )

    中國經濟網聲明:股市資訊來源于合作媒體及機構,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上市全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