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国语特黄毛片,国产高清女人流白浆,亚洲最大AV资源网在线观看,欧美成年黄网站视频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國糧去庫存須推進流通市場化改革 解決價格和兜底兩個問題

2016年12月13日 07:31    來源: 經濟參考報    

  原標題:國糧去庫存須推進流通市場化改革

  在《經濟參考報》記者近幾年的調研中,一些“老糧食人”坦言,周期性的豐緊矛盾實際上是我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不徹底的結果,本質上講,在國家糧食收購環節仍是計劃經濟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視糧食安全,全國糧食總產量不斷增加,到1996年,我國糧食總產量沖上歷史新高,突破5億噸大關,提前實現“九五”計劃確定的糧食產量目標。此后連續三年保持穩定,1999年我國庫存消費比達到62%。

  進入2000年、2001年,糧食產量開始連年降低,到2003年當年全國糧食總量將至4.31億噸。2004年,糧食安全成為全國最為關心的問題,國家實行托市收購政策,對農民產糧進行托底收購,糧食生產再次進入“連增”模式。2007年以來,國內糧食產量連續9年突破5億噸大關,2012年又開始出現市場低迷、庫存高企的情況。

  由緊到豐,由豐到緊,這種周期性的矛盾長期困擾我國糧食安全。相比緊缺,高庫存可謂“甜蜜的負擔”,但是這個負擔不處理好、解決好,是會影響整體糧食安全的。

  回顧高庫存的成因,2004年國家開始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此后,為了保護農民利益,國家逐年提高最低收購價,2014年小麥、早秈稻、中晚秈稻、粳稻最低收購價分別提高46元、65元、66元和80元,增幅分別達到64%、93%、92%和106%。

  價格連年上漲,于是國產糧入國庫。由于最低收購價制度執行的是順價銷售,市場并不認可國家定價,最后導致倉庫充盈,進而部分地區倉容異常緊張。隨之而來是巨大的財政壓力和超期儲存后的難以估量的經濟折損。

  而且,高庫存內部也呈現出三個不平衡:區域不平衡——東北最嚴重,而中西部相對緩和;品種不平衡——普通品種尤甚,而優質品種基本沒有庫存積壓問題;種類不平衡——玉米最為嚴重,而小麥、水稻緊隨其后。

  所以解決高庫存問題,光調整出庫政策設計,只是由表到表。同時,一刀切的政策也不能適用于整個糧食行業。去年至今,國家大力推動糧食供給側改革,這實際是市場需求和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的生產升級和優化。如果推進得力、效果如愿,那么在一定程度能緩解高庫存的問題。

  加快推動糧食流通體制綜合改革,才能以理順根本,抓住關鍵,從源頭上切斷高庫存的制度根源,同時建立和保持正常科學的糧食庫存。近年來的糧食觀察中,不少業內權威專家提出,最低收購價制度本質上是一種農業補貼制度。這項政策在美日等國都曾經使用過,它有一定的歷史階段性,隨著農業生產發展、全球糧食新形勢、國內糧食新問題的出現,這項政策必然要做出調整,直至將來的取消。

  最低收購價制度,有兩個核心內涵:國家定價和托底收購。其中價格是影響整個行業的因素。在整個產業鏈中,原料層面的價格市場說了不算,直接帶來行業僵而不死,缺乏競爭力。托底收購,主要是解決“賣糧難”問題,讓中國不出現資本主義社會“傾倒牛奶”“火燒棉花”之類的情形。政策兜底的好意很明顯,但是當“底”價變成“頂”價,托底收購就變得不可持續,

  在新的綜合性改革中,仍然要解決這兩個層面的問題:價格和兜底。

  價格要堅持走市場化道路,這樣才能讓糧食行業更好地融入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當中,分享中國特色市場經濟體系下資源配置權利,提升全球競爭力。當前在棉花、大豆等實行的目標價格制度,相對來說是對符合市場化改革方向的政策選擇。

  而兜底則體現了糧食不是單純商品的屬性,它還是人最低生存需求。兜底政策必須保證糧食的數量安全和價格安全。在這方面,既要調整當前的最低收購政策,還要完善強化監管、監督的市場管理制度,防止市場之手導演出囤積居奇、糧價貴過肉價此類現象。


(責任編輯: 蔡情 )

    中國經濟網聲明:股市資訊來源于合作媒體及機構,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上市全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