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国语特黄毛片,国产高清女人流白浆,亚洲最大AV资源网在线观看,欧美成年黄网站视频

看好低位布局性價比 年金成寬基ETF大買家

2024-09-19 07:15 來源:中國證券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關婧)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看好低位布局性價比 年金成寬基ETF大買家

2024年09月19日 07:15    來源: 中國證券報     記者 張韻

  近日,部分寬基產品披露的信息顯示,一些年金計劃紛紛出手布局寬基ETF產品。例如,一只新發行的滬深300ETF前十大份額持有人中,頗為罕見地出現了7只年金計劃的身影。另外,多只年內發行上市的中證A50ETF也在二季度末迎來年金計劃的密集進場。

  持有招商滬深300ETF超1.2億份

  根據招商滬深300ETF近日發布的上市公告書,截至9月11日,這一新發產品前十大份額持有人中,年金計劃占據七大席位。其中不僅有多家公司的企業年金,更有多個地方政府的職業年金。

  企業年金計劃通常是指企業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自愿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職業年金計劃的主要繳納對象則是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

  公告顯示,中國中信集團企業年金計劃-中信銀行、廣東省肆號職業年金計劃-招商銀行、江蘇省柒號職業年金計劃-民生銀行、廣東省伍號職業年金計劃-建設銀行、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企業年金計劃—招商銀行、廣西壯族自治區柒號職業年金計劃-建設銀行、四川省柒號職業年金計劃-民生銀行7只年金計劃合計持有招商滬深300ETF超1.2億份,占場內總份額的比例超過20%。

  部分業內人士分析,年金計劃通常被視為長線資金,多只年金計劃出手布局寬基產品,或看好低位布局的性價比。加上寬基產品的管理費率較低,這或許也是吸引年金計劃布局的一大原因。

  年金計劃投資基金力度加大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年金計劃對基金的投資力度明顯加大。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共有83只年金計劃投資了上市基金產品(ETF、LOF等),較去年末新增12只。各類年金計劃合計持有上市基金市值超24億元(僅統計出現在基金前十大份額持有人行列的情況),較去年末增長約46%。

  其中,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企業年金計劃、工行企業年金計劃、農行企業年金計劃持有的上市基金數量位居前三位,分別為9只、6只、4只。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企業年金持有的9只上市基金市值合計約2.5億元,持倉規模居首位的是華夏滬港通恒生ETF,約6077.4萬元;其次為華夏中證旅游主題ETF、華夏中證細分食品飲料產業主題ETF,分別為3472.90萬元、3397.23萬元。

  工行企業年金計劃持有上市基金市值達6.9億元,為最青睞上市基金的年金計劃。其持倉規模居前兩位的是博時中證可轉債及可交換債券ETF、富國中證港股通互聯網ETF,市值分別為2.7億元、2億元。

  農行企業年金計劃持有的4只上市基金市值合計約1.7億元,其持倉規模居前兩位的是易方達中證1000ETF、工銀中證A50ETF,市值分別為6862.23萬元、5616.28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工銀中證A50ETF為今年3月份新上市產品。截至二季度末,該ETF前十大份額持有人已從上市初的券商、私募為主變更為年金計劃為主。工行、建行、中國交通建設集團、中國石油化工集團等多家公司的企業年金計劃紛紛現身其中。

  參與個股投資積極性下降

  個股投資方面,Wind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年金計劃參與程度較低,且較2023年末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僅有13只年金計劃進入個股前十大流通股東行列,合計持股市值約13.6億元,較去年末減少約66.7%。

  持股市值居前三位的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企業年金計劃、工行企業年金計劃、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企業年金計劃,分別為6.48億元、2.75億元、2.37億元。

  其中,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企業年金計劃的持股數量最多,為13只。其中,該年金計劃持有建發股份、銀輪股份的市值合計超3億元,接近其持股總市值的一半。

  工行企業年金計劃僅持有3只個股,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企業年金計劃持有2只個股。巧合的是,這兩只年金計劃均持有新諾威,且都是二季度新進入個股前十大流通股東行列。

  雖然今年上半年年金計劃對個股的直接投資有所減少,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網站披露的信息顯示,截至二季度末,企業年金計劃構建的投資組合中,投向含權益類資產的組合仍占多數,期末資產金額超過2.8萬億元,占全部組合期末資產金額的比重超過80%。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超過15萬個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參加職工超3200萬人,積累基金約3.39萬億元。投資管理方面,企業年金投資資產凈值已超過3.36萬億元,建立投資組合5733個,年內加權平均收益率1.95%。

(責任編輯:關婧)


    中國經濟網聲明:股市資訊來源于合作媒體及機構,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