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国语特黄毛片,国产高清女人流白浆,亚洲最大AV资源网在线观看,欧美成年黄网站视频

申購贖回費不收了 一大批基金產品降費促銷

2022-08-26 10:34 來源:證券時報

  證券時報記者 吳琦 

  基金公司紛紛出招攬客,一大批“零”申購贖回費基金上新。 

  今年A股市場震蕩較大,權益類基金普遍表現不佳。受市場相對低迷的影響,新基金發行整體降溫比較明顯,基金公司將營銷重心轉移至存量基金的持續營銷上。近兩年,基金公司主要通過為存量基金發行C份額,降低持有人申購贖回成本而招攬客戶。 

  逾300只存量基金 

  增設C份額 

  今年以來,新基金發行份額同比大幅下降,募集失敗基金數量增多。Wind數據顯示,今年新基金發行份額縮減近6成,去年同期,1179只新基金合計發行2.1萬億份。另外,今年大多數新成立的基金認購戶數小、產品規模低。 

  新基金發行不及預期,基金公司將更多精力放在存量基金的持續營銷上。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不少基金產品更新招募說明書,增設C類份額。 

  華南某基金公司產品部人士向記者表示,基金A份額和C份額是基金不同的份額,由同一基金公司發行、同一基金經理管理,僅是代碼不同、手續費不同,基金A份額收取認購、申購、贖回費,不計提銷售服務費;基金C份額不收取認購費,持有期長則可能不收取申購、贖回費,計提銷售服務費,兩者都收取相同托管費和管理費。 

  有渠道人士向記者表示,去年底以來基金產品表現不佳,申購贖回費用的高低已經開始影響持有人購買基金的意愿。有些基金C份額的申購贖回費甚至是零費用,相比A份額,持有人持有成本更低,體驗更好。如某只基金產品今年新增設的C份額的申購費率為0,持有基金份額期限小于7日,贖回費率為1.5%,持有不少于7日則免收贖回費,相對而言,A份額費用更高,申購費率為0.3%到0.8%之間,贖回費僅在持有90日以上才會免收。 

  具體來看,截至8月24日,合計有329只存量基金增設了C份額,接近去年全年增設的345只,遠遠超過2019年的120只和2020年的153只。足以見得基金公司增設C份額基金的熱情之高。 

  持續營銷 

  高舉“費率更低”招牌 

  與股民跟券商協商調低傭金類似,基金持有人在買賣基金時也開始比較申購、贖回費。 

  公募基金產品數量已經突破萬只,產品同質化嚴重,基金公司通過降低申購、贖回費招攬客戶,新增設C份額就是不錯的選擇,“國內基金持有人買賣基金相對比較頻繁,基金C份額對于短期資金更具吸引力。”上述渠道人士表示。 

  事實上,目前大多數新設立的基金均發行了A、C份額,從新基金成立規模來看,C份額更具優勢和吸引力,而對于發行時間較早的存量基金,近年才陸陸續續新增了C份額。 

  基金公司會優先為符合市場需求的基金設立C份額,以往貨幣基金和債券基金數量最多。今年權益基金發行遇冷,權益類基金則成了設立C份額基金的主力,尤其是業績表現好的基金。Wind數據顯示,今年有242只權益類基金設立了C份額,占比高達七成。 

  這些增設C份額的基金中不乏知名基金經理管理的高人氣產品。如馮明遠的信澳研究優選、陸彬的匯豐晉信動態策略、劉鵬的交銀先進制造、劉彥春的景順長城績優成長、鄭澄然的廣發鑫享均在今年增設了C份額。 

  降費讓利漸成趨勢 

  實際上,證券市場股票的傭金已經壓縮到極低的水平,在基金市場,市場格局競爭加劇,降低申購、贖回費率有望成未來趨勢。此外,“免傭基金”在海外也已經流行數十年。對于基金公司而言,增設C份額有自身基金規模提升的需求,對于銷售平臺,則是代銷市場格局競爭的表現。 

  增設C份額能直接為基金產品提升規模。如2021年7月新設立的中泰星元價值優選C份額,在一年時間里規模增加23.8億元,該基金由姜誠管理,中泰星元價值優選A份額成立于2018年。周智碩的建信潛力新藍籌C、王藝偉的交銀恒益C成立于今年1月,最新規模分別有14億元和13億元,高遠的長信金利趨勢C、鄭澄然的廣發鑫享C以及李淑彥的信澳周期動力C今年規模均超6億元。 

  根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2021年增設C份額的基金產品最新規模已經達到了1070億元,即便是今年剛成立的C份額規模也有161億元。 

  增設C份額也是代銷市場格局競爭的表現。網上基金的申購、贖回費里面有較大部分是給第三方支付的費用,降低費率,第三方的利潤會大大降低。互聯網平臺運營成本較低,對于申購費率和贖回費率甚至可以給到1折的折扣,吸引了大量用戶群體,一些銀行為了跟互聯網平臺競爭,提升保有量,也選擇上線一批基金公司的C類份額。傳統銷售平臺督促基金公司為存量基金增設C份額,目的是跟互聯網平臺競爭,搶占市場份額,上述渠道人士表示。

(責任編輯:康博)

查看余下全文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申購贖回費不收了 一大批基金產品降費促銷

2022年08月26日 10:34    來源: 證券時報    


    中國經濟網聲明:股市資訊來源于合作媒體及機構,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