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国语特黄毛片,国产高清女人流白浆,亚洲最大AV资源网在线观看,欧美成年黄网站视频

保險預定利率“2時代”下銀保代銷現狀觀察:儲蓄型保險依舊占據“C位” 分紅險成理財新寵

2024-09-19 06:55 來源:證券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蔡情)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保險預定利率“2時代”下銀保代銷現狀觀察:儲蓄型保險依舊占據“C位” 分紅險成理財新寵

2024年09月19日 06:55    來源: 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彭 妍

  根據監管要求,自9月1日起,普通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將降至2.5%。

  預定利率下調后,哪類保險產品成為市場主流以及銀行重點推薦對象?對此,《證券日報》記者走訪多家銀行網點發現,當前預定利率2.5%的新產品已經陸續上架銷售,除了傳統型增額終身壽險等儲蓄型保險產品之外,采取保底+浮動收益模式的分紅險產品成為銀行重點發力方向。

  增額終身壽險產品熱銷

  根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此前發布的《關于健全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自9月1日起,普通型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上限由3%降至2.5%,而分紅型保險和萬能險的上限則在10月1日分別下調至2%和1.5%;鼓勵保險公司開發長期分紅型保險產品。

  目前,以增額終身壽險為代表的儲蓄型保險依舊是不少銀行重點推薦的產品。

  北京地區某股份制銀行理財客戶經理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最近考慮購買儲蓄型保險的客戶增加,尤其是增額終身壽險產品咨詢量明顯上升。長期來看,與三年期定期存款的收益率相比,預定利率為2.5%的增額終身壽險產品更具有性價比。

  “最近來銀行咨詢保險產品的客戶增多,很多儲戶開始尋找新的理財方式,將目光轉向增額終身壽險等儲蓄型保險產品。”一家國有大行的理財客戶經理對記者表示,增額終身壽險除了現金價值明確寫入合同、提前鎖定收益之外,還具備保險保障屬性,可以有效滿足客戶中長期的理財需求。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保險產品預定利率雖然下調了,但是增額終身壽險仍然受到青睞,主要是因為它具有穩定收益、風險防護和稅務優勢,而且壽險的利率相對于存款利率仍然具有一些優勢。在當前利率環境下,這類保險產品仍然能提供相對穩定的收益,尤其是在市場波動較大的情況下,這種穩定性顯得尤為重要。

  分紅險吸引力有望提升

  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下調后,分紅險的吸引力有望提升。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楊海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對于投資者而言,預定利率下調帶來的影響可能表現為產品的回報率下降或者是保費漲價。預定利率下調后,為了維持產品的吸引力和有效地維護客戶,保險公司可能會調整產品結構,預計會考慮推出更多分紅險產品來滿足客戶多元化需求。

  分紅險的收益分為保證收益和非保證收益兩部分。保證收益就是預定利率,是分紅險產品定價時為保單設計的利率,寫入合同;非保證收益是分紅,受保險公司投資能力影響,具有不確定性。當前,分紅險產品的預定利率上限為2.5%,不過,根據監管要求,自10月1日起,新備案的分紅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將調整為2%。

  多家銀行理財客戶經理告訴記者,在低利率環境下,保底+浮動收益模式的分紅險為追求穩健回報及增值機會的投資者提供了更為靈活的選項,成為不少儲戶的熱門新選擇。未來銀行也將提升分紅險產品的銷售占比。

  “目前銀行的主推產品是分紅型的增額終身壽險,這類產品除了2.5%預定利率保證收益之外,還有分紅,組合下來收益還不錯。”某股份制銀行的理財客戶經理對記者表示,10月1日起,分紅險預定利率上限將從2.5%降至2%,如果想買保險的話,建議這個月購買。

  田利輝表示,分紅型增額終身壽險除了具有穩定收益之外,分紅險還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靈活性,因為它包含了保證收益和非保證的分紅部分,這樣即便預定利率下降,投資者仍有機會通過分紅獲得額外收益。

  未來,分紅險將成為險企銷售的重要產品。近期,多家上市險企在2024年中期業績發布會上明確表示,后續產品策略將聚焦分紅險。中國平安、中國太保、中國太平等大型險企均計劃將分紅險銷售占比提升至50%以上。

  對此,田利輝認為,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下調后,保險公司需要減少對高成本保障型產品的依賴,轉而開發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成本收益更高的產品,進而優化業務結構。由于分紅險不受預定利率的直接影響,因此保險公司應該增加分紅險的推廣力度,以吸引那些尋求穩定收益加潛在分紅收益的客戶群體。

  田利輝表示,對于投資者而言,購買分紅險產品需要注意條款細目、風險評估、費用結構和長期承諾。投資者需要仔細閱讀并切實理解保險合同中的所有條款,特別是關于分紅的計算規則和保證收益部分。分紅險雖然是保險產品,但它也具有投資性質,因此投資者需要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投資者還需要了解產品所涉及的各種費用,如管理費、手續費等,這些都會影響最終的實際收益。

(責任編輯:蔡情)


    中國經濟網聲明:股市資訊來源于合作媒體及機構,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