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国语特黄毛片,国产高清女人流白浆,亚洲最大AV资源网在线观看,欧美成年黄网站视频

巨災保險風險證券化進程有望加快

2024-07-31 15:20 來源:金融時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馬欣)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巨災保險風險證券化進程有望加快

2024年07月31日 15:20    來源: 金融時報    

  近日,來勢洶洶的臺風“格美”,給我國多地帶來猛烈的風雨影響,截至7月27日18時,已造成福建省76.69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16.12億元。今年以來,全球范圍內,暴雨、熱浪和干旱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作為保險連接證券(ILS)的品種之一,隨著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全球范圍內巨災債券的發行量激增,市場活躍度也在持續攀升。

  《金融時報》記者查閱ILS信息匯編機構Artemis信息發現,近年來ILS市場活躍度持續攀升。截至今年7月28日的數據顯示,巨災債券和ILS市場發行量已達129億美元。近兩年,巨災債券的整體市場收益率普遍達到雙位數。在業內專家看來,作為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的國家之一,我國頭部保險公司也在積極開展巨災債券探索。不過,基于巨災保險市場尚待完善以及發行需求有限等原因,巨災風險證券化的探索仍需一步步往前走。

  年均投資收益率達7.1%

  所謂巨災債券,主要通過將和保險相關的一些非金融性的風險進行證券化,將保險風險轉移到資本市場上,以此彌補傳統的保險和再保險市場承保能力的不足,實現保險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融合發展。目前,巨災債券已經成為國際保險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

  據記者了解,典型的巨災債券運行機制是由具有巨災風險分保需求的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政府部門、實體企業等作為巨災債券發行人,委托中介機構設立一家特殊目的保險公司(SPI),由該SPI發行收益與指定巨災損失相聯結的債券,將保險公司或再保險公司承擔的部分巨災風險轉移給資本市場的債券投資者。如果災害發生,那投資者的資金就會變成保險公司的“救命稻草”;反之,投資者能從這場與大自然的“博弈”中獲得回報。

  近年來,巨災債券發行規模持續上升。尤其是在2017年,美國三大颶風哈維、艾爾瑪和瑪麗亞造成保險行業巨額資本損失后,全球巨災債券發行規模加速上升。據Artemis統計,2016年全球發行巨災債券37筆、合計發行量67億美元;2023年共發行95筆、合計發行量164億美元;截至今年7月28日,巨災債券和ILS市場發行量已達129億美元。

  在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保險系主任曾旭東看來,以巨災債券為代表的ILS市場活躍度持續攀升的原因有三點:一是再保費率高,保險公司有風險轉移的需要;二是氣候風險增大;三是市場成熟度上升,投資需求增加。

  巨災債券的本金保護機制與巨災事件發生情況綁定,那么隨著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次增加,巨災債券的投資損失是否同樣會增大?答案恰好相反。

  根據Artemis數據,2002年至2023年,巨災債券的年均投資收益率為7.1%,高于市場大部分金融資產,且波動性相對較低。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也表明,在其過去發行的30只巨災債券中,僅6只被觸發付款。巨災債券以其優秀的期望收益率和分散化配置工具屬性贏得市場青睞。

  對此,中國再保國際部總經理助理劉穎表示,巨災債券收益率受金融市場周期影響較小,與全球其他主要金融資產的相關性較低。通過配置巨災債券,投資者可以實現投資組合多樣化并降低總體投資風險。

  “巨災債券的定價,主要由無風險利率、預期損失、風險附加三部分構成。”劉穎進一步解釋稱,過去十幾年,自2010年到2021年,由于美國長期處于低利率環境,無風險利率長時間低于1%,巨災債券的價格主要由保險市場的周期來決定。從2022年起,隨著美聯儲多次加息,無風險利率飆升到5%以上,巨災債券的整體市場收益率已普遍達到雙位數。

  我國巨災債券仍在探索初期

  今年4月,金融監管總局發布《關于推動綠色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推動巨災保險發展,擴大巨災保險覆蓋面,運用再保險有效分散風險,研究探索通過巨災債券等新型風險轉移方式拓寬風險分散渠道。

  我國圍繞巨災債券應用展開了積極探索,但市場發展整體處于早期階段。中國香港在2019年開始積極推廣巨災債券,不斷完善監管框架,頒布資助計劃,為每筆巨災債券提供最高1200萬港元的補貼。

  2015年,中再集團旗下中再產險在百慕大發行了我國首個巨災債券,邁出我國保險風險對接資本市場的第一步。

  近幾年,我國監管機構大力支持有意愿的境內保險公司在香港市場發行巨災債券。2021年,中再產險成功在港發行巨災債券,對超過7億元的臺風損失提供2.5億元的風險保障,開創了境內保險公司在港進行巨災風險證券化的先河。截至目前,香港市場共發行5只巨災債券,發行人除了中再產險,還包括鼎瑞再保險、人保財險以及世界銀行,累計發行規模約為7億美元。

  “傳統再保險市場是保險公司承擔巨災風險損失的第一道屏障,但面臨承保能力不足的突出問題。”中再研究院資深經理官兵分析指出,尤其是在大災之后,全球再保險市場主體可能抬升巨災風險承保價格,導致保險公司無法購買到價格合理、供給充足的再保險保障。發展巨災債券市場,有利于解決保險制度在跨期積累資本和分散風險等方面能力不足的內在缺陷,調劑巨災再保險承保能力供給,為政策性巨災保險項目的多層次風險分散增加一條重要且廣闊的資本市場通路。

  分兩步推進保險證券化工作

  從國際經驗來看,保險市場的巨災風險證券化通常要建立在巨災保險發展比較成熟的基礎之上,而我國巨災保險目前還處于局部試點階段。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境內尚不能發行巨災債券,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資本市場的活躍發展以及巨災保險市場發展。加快培育我國巨災債券市場,有助于實現保險市場與債券市場良性互動,提升巨災保險的風險保障功能。

  《金融時報》記者注意到,早在今年初,金融監管總局財險司就發表文章表示將開展保險風險證券化探索,挖掘再保險需求。此外,金融監管總局在答復全國政協委員關于加快試點推進保險風險證券化的相關提案時也表示,支持保險公司根據自身風險管理需要,開展保險風險證券化實踐探索。

  但答復中還提到,保險連接證券作為一種創新型的保險風險管理工具,橫跨保險、證券兩個市場,事關保險公司、中介機構、投資者多個主體,對政策環境、市場成熟度要求較高。一是存在較大的政策障礙。發行保險連接證券所必需的SPI定位為從事單一特殊目的交易的保險公司,國際上注冊所在地監管當局對SPI的監管要求遠低于普通保險公司以及豁免償付能力監管要求等,這與我國法律和行政法規存在較大的政策沖突。二是發行需求有限。相對于傳統再保險,發行保險連接證券的費用較高,且由于巨災風險的復雜性和特殊性,該類產品的購買人一般為特定的機構投資者,存在發行失敗的可能性。

  6月19日,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云澤在陸家嘴論壇上提到,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各類災害易發多發。從全球平均水平看,在重大災害事故的損失補償中,40%左右由保險業承擔,而我國這一比例僅為10%左右。保險業在完善國家應急保障體系方面,完全有潛力、有能力發揮更大作用。

  據了解,金融監管總局表示,下一步,將會同有關部門分兩步推動保險證券化工作。短期內,支持保險公司開展保險風險證券化研究,根據自身風險管理需要在香港發行保險連接證券,積累發行經驗,提升風險管理水平。中長期內,總結樣板經驗,深入開展調研,對保險連接證券發行的法律基礎、監管政策進行國際比較研究,探索構建多層次保險風險分散體系。(記者 戴夢希)

 

(責任編輯:馬欣)


    中國經濟網聲明:股市資訊來源于合作媒體及機構,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